闰年是公历中每4年增加1天(2月29日)的年份,用于弥补地球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与历法的偏差,规则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闰月是农历中每2-3年增设的月份,通过“无中气月置闰”协调朔望月与回归年的差异,确保季节与月份同步。两者分别属于太阳历和阴阳合历体系,核心区别在于调整方式和历法归属。
-
闰年的规则与作用
公历闰年通过2月增加1天(366天)调整时间差,非整百年份能被4整除即为闰年(如2024年),整百年份需被400整除(如2000年)。这一机制使公历年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误差仅26秒。 -
闰月的原理与设置
农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比回归年少11天,通过增设闰月(如闰四月)补足。现行规则以“无中气月”为闰月,平均每19年7闰,避免春节等节日偏离季节。 -
常见误区澄清
闰年并非多一个月,而是多一天;闰月不影响公历日期,仅用于农历。例如2023年闰二月,公历2月仍28天,但农历有两个二月。 -
文化习俗与影响
闰月年衍生独特习俗,如福建“妇女喝闰月茶”、台湾“送母亲猪脚面线”,寓意祈福安康。农历闰月还影响农业节气和传统节日安排。
掌握这些知识,能轻松区分历法差异,理解时间调整背后的科学逻辑与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