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最早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 P. Corder(科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核心贡献在于将学习者语言偏误视为研究二语习得规律的窗口,突破了传统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成为中介语理论的重要基础。以下是关键要点展开:
-
理论背景与提出者
科德在60年代中后期发表系列论文,系统提出偏误分析框架,强调学习者错误并非需简单纠正的“缺陷”,而是揭示习得机制的线索。他批判了拉多(Lado)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母语迁移并非偏误唯一来源,需关注学习者内在认知过程。 -
核心观点与分类
科德将偏误分为三类:前系统偏误(规则探索阶段)、系统偏误(规则错误归纳)、后系统偏误(规则应用不稳定)。这一分类体现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为后续中介语研究奠定基础。 -
影响与后续发展
70年代偏误分析成为二语习得主流研究方法,后因方法论局限一度衰落,但80年代后与认知理论结合再度复兴。鲁健骥1984年将其引入中国,推动汉语习得研究。
偏误分析至今仍是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价值在于将“错误”转化为理解学习机制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