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革命论是由***提出的,其核心观点强调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仍需持续进行阶级斗争,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一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以《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等文章为基础,最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系统化并付诸实践,成为当时政治运动的指导思想。
-
理论背景与提出过程
***在1957年《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需涵盖政治和思想战线,认为经济领域的革命并不稳固。此后,他逐步否定党的八大关于阶级矛盾已解决的论断,强调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仍是社会主要矛盾。1967年,《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正式将这一理论定名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概括为阶级斗争、文化领域专政、党内路线斗争等要点。 -
核心内容与历史实践
理论的核心是通过群众运动(如“文化大革命”)推翻“党内走资派”,认为政权巩固需持续革命。***将匈牙利事件和国内右派活动视为阶级斗争的例证,主张以“斗私批修”改造思想。这一理论被写入党的九大、十大文件及宪法,成为“文革”的纲领性依据。 -
争议与后续评价
改革开放后,该理论因脱离实际阶级斗争形势而被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非“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部分观点仍认为其警示意义值得反思。
总结来看,继续革命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提出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走向。理解这一理论需结合当时国际共运背景与国内社会矛盾,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