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违规挂靠的查处可通过资质核查、合同审查、资金流向追踪、举报受理及行政处罚等多维度实现,核心在于识别资质与实体的分离性、追溯违法利益链。以下是具体方法:
-
资质动态核查
主管部门通过比对注册人员社保缴纳单位与实际用工企业,锁定“人证分离”现象。对频繁变更注册单位的人员及关联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结合现场检查核实业务真实性。 -
合同与资金审查
核查施工合同、分包协议中的签字主体与收款账户一致性,若合同方与实际施工方不符,或资金流向与合同主体脱节,可初步判定挂靠。财务审计中需关注“走账”痕迹(如大额现金交易或第三方代收付)。 -
举报与线索挖掘
鼓励内部员工或合作方通过住建部门、市场监管平台举报,提供挂靠协议、沟通记录等证据。部分行业(如医药、建筑)设立专项举报通道,查实后可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
行政处罚与联合惩戒
查实后,涉事企业面临罚款、资质降级或吊销,违法所得予以没收;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责。典型案例将公开曝光,并限制涉事主体参与招投标。
企业应建立合规内控体系,避免因挂靠引发的法律风险。公众发现线索可通过官方渠道提交证据,共同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