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市场底通常比政策底更低。政策底是政府通过降准、降息等利好政策干预形成的阶段性支撑,而市场底则是投资者情绪彻底触底后市场自发形成的真正低点,两者存在时间差(通常滞后3-12个月),且市场底往往需要跌破政策底后反复震荡确认。
政策底的本质是“政策兜底信号”,例如央行喊话、国家队资金入场或社保增持等,它标志着监管层对市场下跌的容忍极限。但此时投资者信心尚未恢复,悲观情绪可能导致市场继续下探,甚至出现“利好不涨”的现象。例如2018年政策底后,上证指数仍经历数月震荡才触及市场底。
市场底的形成依赖三个核心条件:一是估值足够低(市盈率、市净率接近历史极值),二是成交量极度萎缩(反映抛压衰竭),三是恐慌情绪达到顶峰(如大规模割肉、机构爆仓)。这一过程往往伴随技术面底背离或长期横盘,例如2015年股灾后,政策底出现在3400点,但市场底最终跌至2850点才确立。
投资者需注意两点:一是政策底到市场底的过渡期存在“磨底风险”,盲目抄底可能被套;二是市场底确认后通常伴随温和放量反弹,而非V型反转。当前若政策底已现,可逐步定投优质资产,但需保留仓位应对潜在新低。底部是一个区域而非具体点位,耐心比精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