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美术教育资源中的非遗元素独具特色,不仅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技艺,还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魅力, 如盘州剪纸、彩扎(扎龙技艺)、泥塑、刺绣、扎染等走进校园,使学生零距离感受非遗,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在盘州,剪纸是一张亮丽的民族文化名片。彝族剪纸是彝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在婚嫁喜事、新年节庆等重要时刻都不可或缺。比如新年时的窗花、灯笼剪纸,为节日增添浓郁喜庆氛围;衣物、被兜、荷包、鞋垫等也常见剪纸“花样”,图案多是花鸟虫鱼、牛羊鸡狗等,展现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非遗传承人李环师从贵州民族剪纸工艺大师金元汉,熟练掌握剪纸技艺并将其视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她的作品融入彝族节日、风俗等元素,还在校园非遗课堂上传授剪纸技艺,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彩扎(扎龙技艺)在盘州也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舞龙”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依据。扎龙技艺主要包括选竹、修型、编扎、敷纸、作画、组装等工序,每一步都需精湛手艺和耐心。盘州的扎龙由龙宝、龙头、龙身和龙尾四部分组成,寓意“见宝现头,吉祥如意”。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竹篾扎龙手艺人减少,盘州彩扎技艺传承人罗定蛟多年来坚持这门技艺,为“盘州春韵”等活动扎制各类扎龙作品。近年来,双凤镇恢复春节舞龙传统活动,罗定蛟制作的“番纳牟”金龙因造型精美、融入多种传统彩扎元素而大放异彩,并被无偿交给非遗展示体验中心供市民参观。他还多次走进校园,手把手教授学生编扎竹龙,为非遗技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2024年,盘州“彩扎(扎龙技艺)”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泥塑、刺绣、扎染等非遗项目也纷纷走进盘州市第八小学的校园。学校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建设启用了非遗馆,孩子们在非遗馆里学习这些非遗项目,老师会全面细致地讲解创作过程。在操场上,舞龙队伍也在进行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学习,孩子们在一系列动作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校自2021年起开展多项本土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每年五月还举办非遗文化艺术节,让非遗文化深入每一位学子心中。
盘州市第一中学则将非遗舞龙引入校园教育体系,通过体育课堂、社团活动以及大型展演等多种方式,推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活跃于学生生活之中。学校在2022年与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合作,教师专程前往学习舞龙专业知识,还邀请众多非遗舞龙专家来校授课。如今,每学期舞龙课有8至10次,80个班级均成立了舞龙队,学生们能共同练习、互相激励,舞龙社团每周也专门组织排练,成员们在活动中收获颇丰。
盘州市第十幼儿园则开展了以“非遗遇到科技,创新点亮奇迹”为主题的第四届科技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造纸术、漆扇制作、影子剪纸等实验,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还设置了气球大风车、涂鸦光影秀、磁力通关大挑战等趣味科技小实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了解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