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调整中小学生到校时间,将小学到校时间推迟至8:20以后,初中不早于8:00,旨在保障学生睡眠时间、缓解家长接送压力,并提升学习效率。这一政策调整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是“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
-
保障睡眠促进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6-12岁儿童每天需9-12小时睡眠,13-18岁青少年需8-10小时。推迟到校时间可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睡眠,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等问题,降低肥胖和抑郁风险。 -
优化家庭生活节奏
调整后家长接送时间更灵活,尤其解决双职工家庭早晨时间紧张问题。部分学校同步推出弹性早托服务,帮助需提前到校的学生在教师监管下进行晨读或自习。 -
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多地试点显示,推迟到校使学生上午课堂专注度平均提升23%,教师反馈学生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部分学校将早读调整为自主阅读,减少强制性集体活动带来的压力。 -
配套措施同步实施
政策要求学校合理控制作业总量,避免因到校时间推迟压缩教学进度。鼓励采用分层作业、课堂效率提升等方式,确保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此次调整需家长配合逐步调整作息,建议晚餐后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建立固定睡前程序。各地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预计2025年秋季学期全面落地。(当前日期: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