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明确规定禁止教师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布置作业,旨在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规范教学行为,并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 这一政策自2019年由教育部正式提出后,各地通过细化规则(如浙江严禁APP布置作业、山东限制作业量)推动落实,核心是将批改作业的责任回归教师,避免家校责任错位。
-
政策背景与法律依据
教育部基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强调批改作业是教师职责,不得转嫁家长。结合《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施方案》,限制电子作业依赖,减少学生屏幕使用时间。例如,浙江省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福建省规定电子作业每日不超过20分钟。 -
实施效果与争议
政策落地后,纸质作业逐步替代电子作业,家长对视力健康和课业压力的担忧有所缓解。但部分家长反映低年级学生需依赖家长传达作业内容,而教师则面临调整教学方式的挑战。如何平衡教育信息化与政策要求(如合理使用APP辅助教学)仍是讨论焦点。 -
家校共育的边界重构
政策并非否定家校沟通,而是明确“作业责任在教师,督促责任在家长”。例如,山东要求教师分层设计作业并亲自批改,家长仅需监督完成情况。这种分工既保障教学质量,也缓解家长因代劳作业产生的焦虑。
总结:禁止微信布置作业是教育减负的重要举措,但需学校优化作业设计、家长配合监督,共同推动政策实效。未来,如何利用技术工具而不失教育本质,需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