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禁止学校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旨在保护学生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并强化家校协同管理。这一政策通过统一保管入校手机、设立替代通讯渠道等具体措施落地,同时要求家长履行监督责任,共同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政策核心要求
学生原则上不得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特殊情况需家长书面申请并由学校统一保管。课堂教学和作业环节全面禁用手机,学校需通过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热线等方式保障家校沟通。该规定与法国、日本等国的校园手机管理政策方向一致,凸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球性关注。 -
健康与学习效益
研究表明,儿童连续使用手机20分钟可能导致视力下降43.8度。政策通过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降低近视风险,同时避免作业依赖手机引发的分心问题,提升课堂专注力。家长反馈显示,此前因作业被迫使用手机的情况加剧了游戏沉迷和亲子矛盾,新规从源头缓解了这一现象。 -
家校协同执行策略
学校需制定具体管理方案,明确保管责任人和设备,并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校规。家长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家监督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例如通过设定使用时长、鼓励户外活动替代屏幕时间。教育部建议家庭遵循“五要”原则,包括家长以身作则、增加亲子互动等,形成双向管理闭环。 -
教育引导的价值延伸
部分学校通过师生共同制定手机使用公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专家强调,简单没收手机可能激化矛盾,应结合心理辅导和作息规划,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北京某中学推出“无手机日”活动,用集体阅读、运动项目转移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当前政策已覆盖全国中小学,各地教育部门将加强督导检查。家长可通过学校公示的沟通渠道反馈执行问题,共同守护政策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