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遭1700亿巨头清仓事件的核心在于:长期合作伙伴松下以36亿美元抛售全部持股,暴赚100多倍,但双方电池业务矛盾与战略分歧早已埋下伏笔。这一举动虽被官方解释为“企业治理调整”,却折射出新能源产业链中技术依赖与独立性的博弈,以及资本对特斯拉未来预期的微妙变化。
-
十年合作与百倍收益的终结
松下2010年以3000万美元入股特斯拉,伴随其股价暴涨200倍,最终清仓获利超35亿美元。这一“教科书级”投资案例的背后,是双方在18650电池技术上的深度绑定,但超级工厂的联合运营暴露了产能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
技术路线分歧与供应链博弈
特斯拉要求降价并自建电池产能,而松下坚持独立生产模式,导致2019年北美工厂持续亏损。随着特斯拉引入宁德时代等多元供应商,松下转而拥抱丰田,双方从“唯一伙伴”变为竞合关系。 -
资本市场的信号与反信号
松下抛售后股价大涨近5%,反映投资者对其减少单一客户依赖的认可;而特斯拉短期股价波动后迅速回升,显示市场对其技术领先地位仍具信心。清仓资金被用于收购AI公司Blue Yonder,凸显松下向数字化升级的战略转向。 -
行业启示:合作与独立的平衡术
新能源产业链中,核心技术共享与供应链自主权的博弈将持续存在。企业需在短期利润与长期风险间权衡,而资本流动往往提前预判行业格局变化。
当前,特斯拉与松下仍维持电池供应合作,但这一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即便是最紧密的联盟,也可能因技术迭代或战略调整而重构。未来,谁能掌握核心技术与多元市场,谁就能在变革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