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方案聚焦“技能培训+等级认定+薪酬激励”三大核心,通过构建多元培养机制、贯通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力争实现技能人才总量超13万、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5%,并提升职工收入与职业幸福感。
多维度技能培训体系
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1+11+N”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每年培训产业工人超1万人次。结合地方特色产业需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项目化模式,如湖北荆州设立企业“工匠学院”及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咸宁建立“技能-技术-管理”职业发展通道,覆盖全链条培养机制。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
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评定,打破职业工种限制,建立动态调整的认定机制。云南、湖北等地均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允许企业结合岗位制定评定标准,如华鲁恒升成为区域试点,推动技能等级与职称互认。此举加速高技能人才成长,预计至2027年南湖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5%。
薪酬激励机制创新
以技能等级、绩效贡献为核心构建薪酬体系,推动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全覆盖。例如南湖区鼓励企业将技术工人薪酬与技能挂钩,落实“新八级工”配套薪酬制度;荆州企业将带徒成效、创新成果纳入薪资考核,53家企业签订挂钩集体合同,切实提升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协同推进与成效评估
政策实施强调政府、企业、院校协同,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室等载体促进以赛促训、以创提效。云南、荆州等地设立专项补贴,咸宁动态调整培训需求目录,确保培训精准匹配产业需求。未来三年,多地计划培养技能人才超百万,预计南湖区技能岗位职工将实现学历与能力双提升。
总结来看,技能提升行动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创新性实践路径和动态化评估机制,助力产业工人从“劳动力”向“技能资本”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