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标准,同一帮扶对象
易返贫致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中的两个重要分类,两者在定义、收入标准及帮扶措施上存在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一、核心定义差异
-
边缘易致贫户
指人均纯收入在当地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但因教育、医疗、灾害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一般农户。例如,某脱贫户因主要劳动力受伤致收入锐减,但尚未超出监测范围,可能被认定为边缘易致贫户。
-
易返贫致贫户
该表述在权威资料中未单独定义,但结合其他来源可理解为:
-
人均纯收入 低于 当地监测范围;
-
因突发事件(如疾病、灾害)导致刚性支出激增或收入大幅下降,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存在返贫风险。例如,某农户因突发疾病导致医疗费用支出远超收入,可能被归类为易返贫致贫户。
-
二、收入标准对比
-
边缘易致贫户 :收入 未达 监测线,但接近或略高于监测标准。
-
易返贫致贫户 :收入 低于 监测标准。
三、帮扶措施差异
-
边缘易致贫户
-
通过产业帮扶、教育补贴、医疗救助等政策,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
例如,政府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或发放教育助学金,帮助其应对教育支出压力。
-
-
易返贫致贫户
-
优先保障基本生活,落实临时性救助、兜底式供养等政策。
-
例如,对因意外事故致贫的农户,通过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补贴维持基本生活。
-
四、政策依据与调整
-
两者的认定均基于当地防止返贫监测标准,但需结合家庭财产、“三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综合评估。
-
部分地区可能将“边缘易致贫户”与“突发严重困难户”合并监测,具体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
总结
两者核心差异在于收入标准:边缘易致贫户收入接近监测线,易返贫致贫户收入低于监测线。但实际工作中,两者可能因家庭财产、突发情况等交叉,需通过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实现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