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
35岁在古代雅称中被称为 而立之年 ,这一称呼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原指人到三十岁应该确立人生目标、成就事业。虽然“而立”特指30岁,但35岁作为30岁与40岁之间的过渡阶段,常被统称“而立之年”。
补充说明:
-
年龄划分依据
古代年龄划分以十年为一个阶段,例如:
-
10岁以下:黄口(儿童)
-
13-15岁:豆蔻年华(女子)
-
20岁:弱冠(男子)
-
30岁:而立
-
40岁:不惑
-
50岁:知命/艾服
-
70岁:古稀
-
-
其他相关雅称
-
半老徐娘 :特指3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
-
知非之年 :50岁,出自《论语·为政》
-
大衍之年 :50岁,道教术语
-
-
文化内涵
古代雅称多蕴含人生阶段的哲学思考,如“三十而立”强调责任与担当,“四十不惑”突出智慧与定力,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年龄与品德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