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澳大利亚籍被告人杨军间谍案一审公开宣判,认定其犯间谍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此案历时5年审理,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并落实了澳方领事探视权,体现了中国司法程序的透明性与法治原则。
-
案件背景与关键时间线
杨军曾在中国外交部、海南省政府等部门工作,后移居澳大利亚并从事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1月因涉嫌危害中国国家安全被采取强制措施,2020年10月被提起公诉,2024年2月一审宣判。其复杂职业背景与跨国身份引发国际关注。 -
司法程序与判决依据
法院严格依据中国《刑法》间谍罪条款审理,证据显示杨军长期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死刑缓期执行的量刑综合考虑了犯罪情节与司法实践,符合中国法律对类似罪行的惩处标准。 -
国际反响与中方立场
澳方对判决表达关切,但中方强调司法主权不容干涉。外交部重申此案属中国内政,审理过程保障了被告权益,并安排澳方旁听宣判,体现了程序公正。 -
案件的特殊性与警示意义
杨军案是近年来外籍人员涉华间谍罪的典型案例,凸显国家安全法律的严肃性。判决传递出中国对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立场,同时为类似跨国司法合作提供参考。
此案再次表明,任何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司法机关在涉外案件中既坚守主权,也遵循国际惯例,平衡了法治原则与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