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能源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中和,并通过市场化手段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关键政策亮点包括:2025年底前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建设保障新能源消纳,以及区分存量与增量项目实施差异化电价机制稳定行业预期。
分点展开论述:
-
市场化改革加速:国家发改委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面入市,通过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引导供需平衡。例如,湖北、浙江等省份明确风电光伏项目需按比例参与现货交易,高峰时段溢价可达1.5-2元/度,低谷则可能出现负电价,倒逼企业提升发电预测与调度能力。
-
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并重:交通运输部提出2027年交通行业电能占比达10%,配套5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智能电网与虚拟电厂技术被列为重点,目标到2030年调节能力超5000万千瓦,解决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矛盾。
-
差异化扶持保障转型平稳:对2025年6月前投产的存量项目维持煤电基准价兜底,新增项目则通过竞价确定电价,如山东允许光伏项目自选15%-100%电量入市,平衡企业收益与市场风险。
-
民营经济参与度提升:国家能源局专项政策鼓励民企投资“沙戈荒”基地、储能及充电桩,明确其在光伏制造领域产能占比超70%,可通过税收优惠与绿电交易溢价获取回报。
当前政策体系已形成“市场定价+基建托底+技术赋能”的立体框架,企业需关注地方细则(如安徽强制分布式光伏参与绿电交易),动态调整中长期战略。未来随着碳市场扩容与绿证交易深化,政策红利将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