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在提升实践能力、对接产业需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形式化、实践不足等问题。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优势
-
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全流程工程实践,工程博士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实施“一生双师百企千人”模式,要求工程博士在企业中全流程参与研发。
-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多所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围绕“网络空间安全”等专项领域与企业合作培养,西安交通大学依托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定制化培养。
-
创新成果产出导向
工程博士的培养成果形式灵活,既可提交学位论文,也可提交实践报告或技术创新方案,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二、存在问题
-
形式化现象突出
部分高校存在“双导师制”流于形式,企业导师仅挂名、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校企合作“两张皮”。
-
实践环节落实不足
尽管政策强调实践学分要求(如工程博士15学分),但部分院校仍存在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实践资源不足的情况,影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三、改进建议
-
强化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应全程参与培养环节,包括制定培养目标、设计实践项目,高校需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确保校企协同机制落地。
-
优化实践体系
完善实践课程设计,增加企业实践比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如情境交互学习、移动探究等,提升实践效果。
-
完善评价标准
建立以实践成果为核心的学位授予标准,强化过程性评价,确保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在实践与产教融合方面潜力巨大,但需通过制度优化和资源整合解决现存问题,以培养出真正符合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