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概念最早由基督教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在2世纪末明确提出,但核心思想可追溯至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会上确立了圣父、圣子、圣灵“同质”的教义基础,后由奥古斯丁等神学家完善为系统的神学理论。
-
早期萌芽(1-2世纪)
基督教初期,信徒已开始探讨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关系,认为耶稣既是神的儿子又具人性。这一阶段虽无明确术语,但为三位一体思想奠定了基础。 -
正式提出(2-3世纪)
德尔图良首次使用“三位一体”(Trinitas)一词,爱任纽等教父进一步阐述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奥古斯丁则系统化理论,强调三者的“相依性”与本质统一。 -
教义确立(4世纪)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确认圣父与圣子“同质”,381年《尼西亚信经》补充圣灵的地位,形成完整的“三位一体”教义,成为基督教核心信条之一。
理解“三位一体”需结合历史与神学背景,其发展反映了早期基督教对神性本质的探索与统一信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