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AI教育的要求聚焦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分阶段课程体系、跨学科融合、资源均衡配置三大核心举措,构建覆盖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关键亮点包括: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按学段分层教学(小学体验→初中应用→高中创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并特别强调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确保教育公平。
分阶段课程体系设计是政策的核心。小学低年级通过互动游戏、智能工具体验建立感知;初中阶段结合信息科技课程理解算法原理,完成基础编程实践;高中则侧重项目式学习,如开发智能体或参与AI竞赛。课程融入劳动、科学等学科,例如通过农业无人机项目学习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
资源建设强调智能化与普惠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AI专栏,整合高校实验室与企业案例库,例如开放百度飞桨平台的低代码工具。农村学校通过“结对帮扶”共享虚拟实验室,解决硬件不足问题。教师培训引入“AI+教学”工作坊,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协作开发教案,如广东的跨学科项目《用AI还原古诗词场景》。
伦理教育贯穿全学段。小学生讨论人脸识别隐私问题,高中生需在项目中提交技术伦理评估报告,例如分析自动驾驶算法的道德困境。政策明确禁止纯应试导向的AI教学,要求通过科技节、创新大赛等实践评价学生素养。
这场教育变革需要家长与社会协同参与——鼓励孩子参加机器人社团、关注AI伦理话题讨论,将是支持政策落地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