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关于智能的政策主要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涵盖产业升级、技术标准、伦理规范、教育普及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关键政策梳理:
一、国家层面核心政策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
提出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2030年前基本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目标,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方向。
-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24年)
以包容审慎、风险导向为原则,建立科学治理体系,规范生成式AI服务、算法推荐等应用,保障技术安全与伦理合规。
-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明确到2026年制定50项以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
《人工智能伦理规范》(2021年)
提出六项基本伦理要求,包括保护隐私、确保可控可信等,为AI技术应用提供伦理指导。
二、地方层面重点政策
-
北京市
打造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培育通用大模型,集聚产业链核心企业,推动产业升级。
-
上海市
构建质量基础设施,突破人工智能识别感知芯片等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
-
四川省
制定产业链工作方案,目标2027年成为全国第四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
-
中小学教育 :2030年前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
高等教育 :支持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
四、其他关键领域
-
卫生健康 :发布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
数字贸易 :扩大电信、互联网等领域开放,促进数字技术贸易。
以上政策体系覆盖了智能技术全周期发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从伦理规范到人才培养,形成系统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