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政策将人工智能(AI)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要求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融入AI课程,淘汰落后专业、增设前沿学科,并推动AI与教学全要素深度融合,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中小学AI教育普及化。
-
基础教育全面渗透
小学低年级通过互动体验初步感知AI,高年级及初中学习基础原理,高中阶段则侧重项目创作。政策强调跨学科融合,将AI知识嵌入数学、科学等课程,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 -
高等教育专业革新
教育部要求高校撤销“冷门低效”专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AI助教、虚拟实验室成为标配,强化校本部与智能平台的协同。 -
技术赋能教育全流程
政策提出建设国家级AI教育大模型,完善多模态语料库,确保算法安全与价值导向。通过智能平台优化资源管理,实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科研范式的数字化升级,加速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 -
试点与争议并存
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率先试点中小学每周4节AI必修课,但师资短缺、城乡资源差距等问题凸显,需进一步平衡普及速度与教育公平。
人工智能正重塑中国教育生态,从课堂到科研的全面变革已势不可挡。未来,掌握AI技能将成为学生的基础素养,而教育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也将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