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政策体系庞大且层次分明,主要包含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长期规划,以及地方层面的配套措施。以下是综合梳理:
一、国家层面核心政策
-
《中国制造2025》
-
提出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全面智能化,目标包括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
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
-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
明确2025年基本实现智能化,2035年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
-
部署技术攻关、示范工厂、工业软件、标准体系等六大行动,推动虚实融合、知识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构建。
-
-
《“十四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 聚焦核心基础件、智能化装备等关键领域,支持突破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从“大变强”跨越。
二、重点战略与行动
-
新型储能与绿色制造
-
工信部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形成先进产业集群。
-
强调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
-
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
-
支持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落地,建设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基地。
-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完善产业生态布局,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
-
-
人才与创新体系
-
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报告,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推进产教融合。
-
建立市场化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研发与产业化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
三、区域协同政策
-
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 :被列为新型制造业集群培育重点区域,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
-
成渝地区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其他关键政策
-
《“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 :提出2025年工业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40%,推动企业上云用数。
-
《“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规划》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成为单项冠军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总结
国家智能制造政策以《中国制造2025》为起点,通过《十四五》规划持续深化,聚焦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人才培育和区域协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体系,旨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