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为核心,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培育智能经济、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力争2030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
顶层设计与政策驱动
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国家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性技术,明确“三步走”目标:2025年部分技术全球领先,2030年形成理论、技术与应用全面领先的生态体系。***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
创新生态与产业协同
以上海“模速空间”等孵化平台为例,我国已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协作模式,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培育4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产学研用联动,加速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落地,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 -
数据优势与场景赋能
依托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在垃圾分拣、医药研发等民生领域快速渗透。政策鼓励以需求牵引技术迭代,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闭环,例如通过智能自主实验平台提升研发效率。 -
伦理规范与全球治理
在快速发展中,我国同步推进人工智能立法与伦理研究,强调“智能向善”。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技术普惠,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当前,人工智能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度结合,需持续强化基础研究、优化人才梯队,同时平衡创新与安全,确保技术自主可控、发展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