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工资迟迟未到账时,劳动者应首先与用人单位沟通确认原因,保留证据,并依法通过协商、投诉、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若因经营困难延迟,需经工会协商并公示;若恶意拖欠,可追究刑责并要求赔偿。
-
及时沟通确认原因
主动联系公司财务或人力资源部门,询问工资延迟发放的具体原因,要求明确补发时间。保留邮件、聊天记录等沟通证据,避免后续争议。 -
区分合法与非法延迟
若公司因经营困难需延期支付,必须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一致,并公示延期期限(最长不超过30天)。未经协商或无正当理由的拖欠均属违法。 -
依法**步骤
- 投诉: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提交书面投诉,需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条等证据。
- 仲裁:在争议发生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拖欠工资及逾期利息。
- 诉讼:仲裁无果后可向法院起诉,或直接对恶意拖欠行为提起刑事诉讼(最高可判7年)。
-
经济补偿与离职权益
若因拖欠工资被迫离职,可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N+1标准)。同时确保社保、公积金等权益不受影响。 -
个人应对策略
短期内调整开支计划,必要时寻求亲友支援。保持冷静,避免过激行为影响**证据链。
遇到工资拖欠问题,行动越早越主动。合理运用法律工具,既能保障自身权益,也能督促企业规范管理。若流程复杂,建议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