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八种示范皴法是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荷叶皴、雨点皴、折带皴、云头皴和豆瓣皴,这些技法通过线条、块面或点状的笔触表现山石的质感与结构,是传统水墨的核心语言。
- 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条组合,形如散开的麻绳,适合表现土坡或圆润山石,分长披麻与短披麻。董源、黄公望擅用此法,线条需一气呵成,遒劲连贯。
- 解索皴:由披麻皴演化而来,线条如解开绳索般曲折发散,墨色浓淡交替,元代王蒙以此表现山石层叠的繁密感。
- 斧劈皴:侧锋横刮如斧砍,笔触刚硬,分大斧劈(粗阔)与小斧劈(细劲),南宋马远用以刻画棱角分明的岩石。
- 荷叶皴:笔触似荷叶筋脉,中锋屈曲下披,展现雨水冲刷后的石纹,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为经典范例。
- 雨点皴:短促点状笔触如雨打石面,北宋范宽以此表现苍劲厚重的高原山石,下笔需果断有力。
- 折带皴:中锋转侧锋的折笔,适合江南平缓山石,倪瓒《渔庄秋霁图》中可见其疏淡清雅的风格。
- 云头皴:线条迂回环抱如奇峰云团,北宋郭熙首创,突出山势的流动变幻。
- 豆瓣皴:点状皴法形似豆瓣,聚散有致,关仝《山溪待渡图》展现其留白与明暗对比的巧妙。
掌握这八种皴法,能灵活表现不同地貌与质感,初学者可从披麻皴、斧劈皴入手,逐步结合墨色浓淡与笔触变化,提升画面的层次与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