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静物画是一种以静止物体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体裁,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墓葬艺术,经历文艺复兴、巴洛克、荷兰黄金时代至现当代的演变,形成了宗教隐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
静物画起源于古埃及墓室壁画中描绘的食物祭品,古希腊与古罗马延续这一传统,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成为独立画种。15世纪画家如扬·凡·艾克在宗教画中嵌入静物元素,赋予象征意义,如祭坛画中的器物暗喻宗教教义。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则打破传统,通过写实手法揭示生命本质,被视为现实主义先驱。17世纪荷兰静物画进入黄金时代,受资产阶级崛起推动,形成以花卉、器皿、食物为主题的独立流派,代表画家包括小扬·勃鲁盖尔与荷兰静物画派,其作品兼具奢靡与宗教隐喻,如虚空画中的花卉与骷髅象征生命无常。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突破荷兰风格,以朴实日常物品展现平民生活,赋予静物独立审美价值。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塞尚及20世纪大师毕加索、马蒂斯通过色彩与结构革新,推动静物画向抽象与象征迈进,莫兰迪的极简瓶罐与达利的超现实组合均扩展其表现边界。现代展览如巴黎卢浮宫的《静止的物体》研究展,进一步跨学科探讨静物画与全球贸易、生态议题的关联,使其从艺术形式升华为文化载体。静物画发展史映射社会变迁,其技法与观念融合促使艺术语言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