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江苏和安徽在历史上曾长期属于同一个省——江南省。 这一行政区划始于清朝顺治年间(1645年),直到康熙六年(1667年)才正式分设为江苏、安徽两省。 分省后,两省在文化、地理和经济上仍保持紧密联系,甚至因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衍生出“徽京”的调侃梗。
-
江南省的形成与范围
清朝初年,明朝的南直隶被改为江南省,辖区涵盖今江苏、安徽、上海三地,是全国最富庶的行政单元之一。其经济重心在长江下游,首府设于江宁(今南京),因体量庞大、资源集中,清廷担忧其势力过强,最终决定拆分。 -
分省的具体过程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被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 江苏:取江宁(南京)、苏州两府首字命名,初辖7府1州,省会长期为苏州。
- 安徽: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省会驻安庆,但布政使司一度驻南京,导致行政中心与实际管辖分离。
-
分省后的遗留影响
- 地理与文化:两省共享长江、淮河水系,方言(江淮官话)、民俗相近,皖东地区与苏北至今交流频繁。
- 行政区划调整:1955年,为治理洪泽湖,江苏的萧县、砀山与安徽的盱眙、泗洪互换,形成今日省界“犬牙交错”的格局。
-
现代关联与经济互动
作为长三角核心成员,两省在高铁网络、产业协作上深度融合。南京的辐射力覆盖皖南多市,而安徽的崛起也推动苏皖边界一体化发展,延续了历史上的紧密纽带。
总结:江苏与安徽的“同源”历史深刻塑造了今日的区域格局。了解这段背景,能更好理解两省的文化共性与合作基础。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这种渊源或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