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收费标准由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机构通过文件明确规范,核心要求包括价费分离、明码标价、服务费市场化调节,且自2025年起全面实现电量单独计量。不同场景下,充电费用由电费和服务费构成,电费执行政府定价(如居民合表电价或工商业电价),服务费由企业自主定价但需遵循合理透明原则。
-
政策依据与核心规定
国家层面文件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24〕537号)明确要求:- 价费分离:充电电费和服务费需分别标示、分别计价,禁止捆绑收费或加收其他费用。
- 服务费市场化:企业可根据成本、供需自主定价,但需兼顾公共服务属性,避免暴利。
- 计量升级:2025年1月1日起,所有充电设施需实现电量单独计量,确保计费精准。
-
电费与服务费的具体构成
- 电费:按充电场所电价执行,居民小区采用合表电价(如安徽0.5853元/度),商业场所执行工商业电价,部分地区实行峰谷差价(如河南谷段0.448元/度)。
- 服务费:由企业自主定价,通常按电量或时长计费。例如,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服务费按功率分段收取(0-250W为0.15元/小时),电动汽车快充服务费多为0.8-1.5元/度。
-
差异化场景与特殊要求
- 居民区与公共区域:居民区充电桩电费较低,但公共充电桩可能叠加停车费或占位费(如超时每分钟3元)。
- 峰谷时段:高峰时段(如8:00-11:00)电费较高,低谷时段(如0:00-8:00)可节省30%-50%成本。
-
用户权益保障措施
- 明码标价:运营方需在充电桩、APP等醒目位置公示收费标准,推送详细账单。
- 投诉渠道:对乱收费行为,用户可通过12315或地方监管部门举报。
总结:充电桩收费已逐步规范化,但用户仍需关注价费公示、时段选择及政策动态,通过错峰充电、比价等方式优化支出。遇到收费争议,及时保留证据并反馈至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