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发展历史可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大阶段,分别对应古代哲学追问“存在”、近代理性探索“认知”,以及现代语言转向“符号与意义”的核心特征。
-
本体论阶段(古希腊至16世纪)
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代表,美学关注艺术如何再现世界的本质(“存在”)。这一阶段将美视为客观属性,如比例、和谐等形而上学概念,与哲学本体论紧密关联。 -
认识论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推动美学转向主体认知,形成理性主义(如康德“审美判断力”)与经验主义(如休谟“趣味标准”)两条路径。核心问题是审美如何通过人的感性与理性达成统一,艺术成为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
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至今)
从尼采“上帝已死”到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美学聚焦符号、文本与解释。结构主义(索绪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及后现代主义(德里达)瓦解传统美学框架,强调意义在语言系统中的流动性与建构性。
理解这三大阶段,可清晰把握西方美学从“追问世界”到“解构意义”的演进逻辑,对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仍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