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各阶段在题材、技法、审美理念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一、原始至先秦时期(约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
-
特点 :以实用性与原始宗教崇拜为核心,绘画依附于陶器、青铜器及帛画,造型符号化、几何化,尚未形成独立体系。
-
代表作品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特点 :服务于政治与丧葬文化,壁画、画像石、帛画盛行,注重叙事性与装饰性,构图完整,线条粗犷有力。
-
代表作品 :汉代墓室壁画(洛阳卜千秋墓)、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三、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
特点 :文人绘画觉醒,佛教艺术传入,人物画成熟,山水画萌芽。强调精神状态刻画与气质表现,以文学为题材。
-
代表作品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四、隋唐时期(公元618年—907年)
-
特点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绘画全面发展。人物画融合中西风格,山水画、花鸟画成熟,宗教画达到顶峰。
-
代表作品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展子虔《游春图》。
五、五代两宋至现代(公元960年—至今)
-
特点 :文人画兴起,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笔墨情趣与诗、书、印结合。元代转折后,水墨山水与写意花鸟成为主流。
-
代表作品 :王维《山居秋暝》、八大山人《墨葡萄》、齐白石《虾》。
总结 :中国绘画从原始宗教图腾逐步发展为以线条、意境为核心的艺术体系,文人画与世俗题材的融合使其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