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小月推算基于月亮朔望周期与天文观测,以朔日(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不可见月亮的时刻)为每月起点,通过朔望月长度(29.5306日)确定月大30天或月小29天,同时兼顾回归年与朔望月的协调,通过“十九年七闰”法则调整误差。
农历大小月的推算核心在于朔望月长度与历月整数的匹配。朔望月指月相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周期,约29.5306日,非整数天导致需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交替弥补差距。例如,若某月初一(朔日)至下月初一间实际间隔29天,则为小月;若为30天,则为大月。但由于朔望月实际长度波动,连续大月或小月均可能发生,例如1990年曾出现四个月连续大月的罕见现象。
农历大小月并非固定交替,而是通过“定朔法”精确计算每月初一的朔时刻决定。朔时刻需通过天文观测或现代计算确定,若朔时靠近当日日落,则当月天数需向后顺延,易形成连大月或连小月。如2018年8月11日朔时为17:57:39,次日为朔月次日,则初一为8月11日,依此类推;若两朔间隔29天则为小月,30天则为大月。
为协调回归年(365.2422日)与朔望年(354.3672日)的差距,农历引入“十九年七闰”法:19年中设置7个闰月(含中气的月不闰,无中气的月为闰月),确保农历年春季始终对应阳历冬春之交。此时闰月月大或小月由相邻朔望周期决定。
农历大小月推算融合天文观测与数学规则,其不固定性导致日常需依赖历书或天文数据,但核心逻辑基于朔望月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平衡设计,体现了传统历法的科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