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由奥苏贝尔提出,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实现有效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68年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系统阐释了“有意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这种联结过程被称为“同化”。当新知识被纳入旧的知识网络后,个体能够通过类比、对比等方式深化理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与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知识图谱”这一概念时,若学习者能将其与已掌握的“数据库”或“关系网络”知识相联系,就能更快理解其本质,并加速知识内化。
历史上的其他教育家也从不同角度呼应了这一观点。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旧知识以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这与现代知识迁移理论不谋而合。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则主张通过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情感体验连接新旧认知,侧重个体意义构建。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进一步发展了“认知结构”学说,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主动形成并调整认知框架的过程,新旧知识的关联是实现思维跃迁的关键路径。现代学习科学更是验证了关联策略的重要性:通过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类比案例及实际场景应用,学习者能够显著提升知识整合效率。
虽然多位教育学者均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结,但奥苏贝尔首次将其理论化并提出“有意义学习”的系统框架。掌握新旧知识的动态联系不仅能够加速信息吸收,还能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实现知识的长期留存与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