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嫁女儿给男方嫁妆的习俗根植于历史、宗教和社会结构的深层矛盾中,核心原因包括种姓制度强化阶层壁垒、女性经济依附性导致的地位低下,以及传统观念中将婚姻视为家族地位交易。这一现象虽被法律明令禁止,却因文化惯性持续存在,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种姓制度是嫁妆需求的核心推手。低种姓家庭为提升社会地位,往往通过丰厚嫁妆促成与高种姓联姻,而高种姓男性则借此索取财物,形成“婚姻市场”的恶性循环。女性缺乏经济独立权,婚后需依附夫家生活,嫁妆被视作对男方家庭的经济补偿。宗教教义将嫁妆仪式神圣化,印度教经典中“梵天婚姻”的传统被扭曲为强制义务,而嫁妆多少直接决定新娘在婆家的生存境遇。
从社会层面看,家族荣誉观加剧了嫁妆攀比。女方家庭为避“辱没门楣”的指责,不惜借贷筹备嫁妆,而男方则通过索要财物彰显实力。更严峻的是,法律执行薄弱使1961年《反嫁妆法案》形同虚设,索奁焚妻等案件频发,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保留“童婚减负”的陋习,将女孩视为经济负担。
这一习俗的延续暴露了印度性别平等的结构性困境。尽管全球化推动部分城市阶层摒弃嫁妆,但根除积弊仍需教育普及、女性赋权与法律威慑的多重变革。对于关注此现象的人而言,理解其复杂性远比简单批判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