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系统化、定量化的决策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解决复杂问题的多准则评价。其核心优势在于将主观判断转化为客观数据,适用于资源分配、方案优选等场景。
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将问题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形成树状结构。例如,企业选址评价中,目标层为“最优选址”,准则层可包括“成本”“交通”“政策”,方案层为具体备选地点。
2. 权重计算与判断矩阵
通过两两比较准则的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利用特征向量法计算权重。例如,若成本比交通重要3倍,则矩阵对应值为3,最终得出各准则的权重比例。
3. 一致性检验
为避免主观判断矛盾,需计算一致性比率(CR)。若CR<0.1,说明逻辑合理;否则需调整矩阵。例如,若成本>交通、交通>政策,但成本<政策,则需修正判断。
4. 综合评分与决策
将方案层对各准则的满足度加权求和,得出总分。例如,选址A在成本权重50%下得80分,交通权重30%下得60分,则综合得分=80×0.5+60×0.3=58分。
层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量化决策依据,但需注意准则选择的全面性和判断矩阵的客观性,避免因数据偏差影响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