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完整的MSDS(物质安全数据表,现称SDS)包含16项标准化内容,涵盖化学品成分、危险性、急救措施、操作规范等关键信息,是保障生产安全、合规管理及事故应急的核心依据。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标明化学品名称、供应商信息、用途及紧急联系方式。
2. 危险性概述
简述主要危害类别(如易燃、腐蚀性)、警示词及象形图。
3. 成分/组成信息
列出有害成分的化学名称、浓度及CAS号,混合物需标注各组分比例。
4. 急救措施
针对不同暴露途径(吸入、接触、食入)的紧急处理方法。
5. 消防措施
适用灭火介质、防护装备及火灾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
6. 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清理步骤及防止扩散措施。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安全操作条件(通风、防静电)与储存要求(温度、隔离禁忌)。
8.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暴露限值(OELs)及建议的防护设备(手套、护目镜)。
9. 理化特性
物理状态、气味、pH值、沸点、闪点等基础数据。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化学品稳定性、禁忌反应条件(高温、光照)及避免接触物质。
11. 毒理学信息
急/慢性毒性数据(如LD50)、致癌性及靶器官影响。
12. 生态学信息
生物降解性、水生毒性及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13. 废弃处置
分类处理要求,标注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及回收建议。
14. 运输信息
联合国编号(UN号)、运输名称及包装类别。
15. 法规信息
国内外相关法规(如GHS、REACH)的合规性说明。
16. 其他信息
修订日期、缩略词解释及数据来源说明。
MSDS/SDS的16项内容是企业落实化学品安全管理、履行合规义务的必备工具,也是从业人员识别风险、采取防护措施的直接依据。定期更新并确保信息准确,可有效降低事故概率,保障人员健康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