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师生出行安全的核心规范,其核心在于建立责任明确的组织体系、强化日常教育管理、落实校园内外交通管控措施。通过“1530”安全教育机制(每天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提醒)、校门口护导制度、车辆准入限制(如未满12岁禁骑自行车)等具体措施,形成全方位防护网。
-
组织领导与责任落实
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年度教育计划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讲座、竞赛等活动。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将交通安全纳入班级考核,实行奖惩机制。 -
分层教育与管理
- 学生教育:每学期至少1次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步行、骑行、乘车规范(如骑车“八不准”、排队上下车)。
- 教职工培训:要求熟悉交通法规,车辆进出校园需登记并限速,课间禁止穿行。
-
校园内外交通管控
- 校内:划定车辆禁行区,设置减速警示牌,外来车辆需审批登记;学生骑车须推行进出校门。
- 校外:协调交警设置斑马线、限速标志,上下学时段由教师、家长志愿者联合疏导,严查非法接送车辆。
-
应急与监督机制
定期演练交通事故处置流程,明确报警、送医等环节责任人;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师生监督违规行为。
提示:制度需结合属地交通特点动态调整,定期联合交警部门评估效果,确保可操作性。家长应签署安全协议,共同维护校园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