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典型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三种

我国基础教育典型课程目标取向主要有​​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三种,分别对应具体行为结果、动态教学过程和个性化创造性表现的核心诉求。

  1. ​行为目标取向​​以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变化为核心,例如“准确朗读课文”或“掌握100个生字”。其优势在于目标明确、便于评价,但可能忽视学生情感与创造力等内隐能力的发展。
  2. ​生成性目标取向​​强调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目标,如根据课堂互动调整学习任务。它注重学生兴趣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合开放探究式课堂,但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3. ​表现性目标取向​​关注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独特表现,例如“用艺术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这种取向鼓励创新和个性,但需平衡标准化与开放性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设计需结合三种取向的优势,既确保基础能力达标,又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留出空间。

本文《我国基础教育典型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三种》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765233.html

相关推荐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优缺点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下: 一、行为目标 优点 客观可操作 :以具体行为描述为标准,便于教师实施和评价,适合技能训练和习惯养成。 结果导向 :明确指向行为变化,便于量化评估教学效果。 缺点 忽视内在发展 :过度强调外在行为,可能压抑情感、态度等隐性发展。 缺乏灵活性 :预设目标难以适应动态教学情境,限制教师调整策略的自主性。###

2025-05-09 高考

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在哪一章

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在《课程与教学论》的 第二章“课程目标” 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章节定位 该章节明确将四种课程目标取向作为核心内容进行讨论,包括其定义、特点、利弊及相互关系。 核心内容解析 普遍性目标 :基于哲学或政治理念推导出的教育宗旨,强调规范性指导,但存在模糊性和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 行为目标 :以可观察的行为变化为终点

2025-05-09 高考

课程目标可以有三种取向行为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有三种取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以下是具体分析: 行为目标 以具体、可观察的行为陈述方式界定目标,强调学生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例如,"学生能正确使用某种工具",这种目标具有明确的可测量性。 生成性目标 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生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学生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过程而非固定结果。 表现性目标

2025-05-09 高考

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怎么区分

普遍性、行为性、生成性、表现性 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区分: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定义 基于经验、哲学观、伦理观或社会政治需要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所有学科和教学场景。 特点 模糊性 :表述笼统,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非操作性 :未明确具体行为,强调方向性。 适用场景 传统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导向等

2025-05-09 高考

历史学科的学习技巧

​​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学习技巧,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化思维、多维度分析能力和高效记忆方法​ ​。通过​​时间线梳理、背景深度挖掘、批判性思维训练​ ​等方法,不仅能提升历史成绩,更能培养独立的历史观。以下是具体实践策略: ​​构建时间轴框架​ ​ 按朝代或世纪划分历史阶段,用图表标注重大事件、人物及影响,直观展现历史脉络。例如,将中国近代史分为“**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三阶段

2025-05-09 高考

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考据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推理法、跨学科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共同构建了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考据法通过收集、整理、鉴别历史文献资料,探寻历史事实真相;归纳法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演绎法则根据已知事实推断未知规律;比较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共性与差异;推理法通过已知事实推导未知;跨学科研究法则将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引入历史研究,拓宽视野

2025-05-09 高考

行为目标取向的教学目标的例子

行为目标取向的教学目标强调以具体、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行为来描述学习成果,其核心在于明确“学生能做什么”。 例如,学生“准确列出光合作用的三个阶段 ”或“独立完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 ”均属典型行为目标,直接关联教学评估与实践。 行为目标取向的常见例子与特点 知识掌握类 “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精准表述,行为动词(复述)清晰界定评估标准。

2025-05-09 高考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包括学术理性主义、社会适应性和个人发展性,分别强调知识传承、社会需求满足和个体潜能激发,共同构成教育设计的核心框架。 学术理性主义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注重经典内容传授和智力训练,认为教育应培养具备系统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例如,传统文科教育强调经典著作研读,理科课程侧重逻辑与实验能力培养。 社会适应性 关注课程如何满足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目标常与劳动力市场

2025-05-09 高考

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综合了经验总结、现实指导、理论创新和人类福祉增进: 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帮助人们理解现实问题并预测未来趋势。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史为鉴”,西欧封建时期则通过法律固定社会结构。 揭示社会规律,提供理论支撑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在规律,如社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模式等,为现代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基础。例如

2025-05-09 高考

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

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综合了跨学科融合、研究领域拓展、教育改革及技术应用等核心要素: 一、跨学科融合与全学科转型 跨学科合作 :历史学与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加深,形成多学科联合研究模式,丰富研究领域和方法。 全学科视角 :从20世纪的专业化向21世纪的跨学科、全学科转变,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处理复杂历史问题。 二、研究领域急剧扩大 时间范围延伸

2025-05-09 高考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创始人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首次系统提出目标模式,强调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核心指导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 ‌ ‌泰勒原理的核心框架 ‌ 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包含四个关键问题,被称为“泰勒原理”: 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2025-05-09 高考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含义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是以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为核心,围绕目标确定、实现与评价展开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模式。以下是关键要点: 核心特征 目标导向 :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为起点和终点,强调外在表现而非内在认知。 结构化流程 :包含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组织设计、结果评价四个核心阶段,形成闭环。 核心步骤 确定目标 :明确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需结合学科逻辑、学生心理和社会需求。 选择与组织内容

2025-05-09 高考

课程编制的三种模式

课程编制的三种主要模式为 经验演进模式 和 科学设计模式 ,具体如下: 一、经验演进模式 核心特点 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强调课程的渐进式改革。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局部调整,注重稳定性和传统教学秩序的延续。 代表理论 由斯滕豪斯提出,强调知识的内在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赋予教师较大的课程设计自由度。 适用场景 适用于文化传统深厚、变革需求较小的教育环境,但可能因循守旧,忽视科学性。

2025-05-09 高考

课程编制的三大依据

课程编制的三大依据是教育目标 、学习需求 和社会需求 ,它们共同构成了课程设计的核心框架。这些依据不仅确保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还能满足学习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1.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课程编制的首要依据,它明确了课程需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和预期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教育目标需具体、可衡量,并贯穿于课程内容的各个层次。例如,课程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传授

2025-05-09 高考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名词解释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是一种以明确教育目标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其核心特点是强调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与评价,尤其注重实用价值和社会需求导向。 目标导向性 该模式将课程开发的基础建立在清晰、可测量的教育目标上,所有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均围绕目标展开,确保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构化流程 遵循“泰勒原理”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形成逻辑严密的课程设计闭环

2025-05-09 高考

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和三个维度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规范要素) 行为主体 必须明确指向学生,而非教师。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行为动词 需具体、可测量,如“分析”“应用”“评价”等,以便于评价学习效果。 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如“在小组合作中”或“使用特定工具”。 表现程度 明确学生达到的最低标准

2025-05-09 高考

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跨学科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发展。​ ​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比如数学中的运算、语言学习中的语法等,同时注重技能培养,像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

2025-05-09 高考

2024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是什么

2024年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综合了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维度 基础知识掌握 学生需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例如数学中的公式应用、语文中的文学鉴赏基础等。 实践应用能力 强调知识迁移与实践操作,如物理实验中的仪器使用、统计与概率的实际问题解决等。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 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

2025-05-09 高考

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模板

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模板可参考以下结构,结合权威性和时效性信息整理如下: 一、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模板结构 认知维度 知识与技能 :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具体知识点、概念、原理及应用能力(如数学公式应用、实验操作技能)。 - 思维发展 :培养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贯穿学科学习全过程。 情感维度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责任感、合作意识)

2025-05-09 高考

教学设计四个维度是哪四个

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是​​知识、技能(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意志​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全面教学设计的核心框架,确保学生在认知、实践、思维和情感层面得到均衡发展。 ​​知识维度​ ​:聚焦学科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需通过结构化内容呈现(如思维导图、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强化迁移应用。 ​​技能(能力)维度​ ​

2025-05-09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