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下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砀山县,沿用至今。其名称演变与地理、历史渊源深厚,既是秦代砀郡的核心区域,又以盛产纹石(砀石)得名,素有“世界梨都”“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
-
古称“下邑”的由来
秦汉时期,砀山地区属砀郡,县境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西汉时,下邑县为梁国重要属地,三国魏改称夏邑县,北齐废县后一度置安阳县,直至隋朝更名砀山县。这一名称变迁反映了其作为军事与行政枢纽的地位。 -
“砀山”名称的渊源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砀山出文石”,县名源自境内砀山(今属河南永城芒砀山系)。砀石纹理精美,古人多用于装饰,秦始皇统一后设砀郡,奠定了地名基础。隋代定名“砀山县”,既延续地理特征,也融合了文化象征。 -
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
砀山历史上隶属多变,曾归江苏、安徽两省管辖,1955年划入安徽省宿州市。其地处四省交界,黄河冲积平原的地理条件,既造就了农业优势(如酥梨产业),也因水患导致县治多次迁移。
总结:砀山从“下邑”到“砀山”的演变,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结果。如今,这座千年古县以酥梨和历史文化闻名,名称背后的故事仍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