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做假账10万元可能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但若及时补缴税款并接受行政处罚,可免于刑事处罚。关键点在于假账金额是否占应纳税额10%以上,以及是否配合税务机关整改。
- 刑事责任判定依据: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虚假纳税申报若逃避税款数额较大(如10万元)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构成逃税罪,量刑为3年以下徒刑或拘役;若占比超30%,刑期升至3-7年。
- 免刑条件:税务机关下发追缴通知后,企业补缴税款、滞纳金并接受行政处罚的,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补救窗口”体现了法律对主动纠错的宽容。
- 单位与个人责任:若假账涉及职务侵占(如员工私吞公款),金额超6万元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刑期可达5年;国家工作人员涉案则可能触犯贪污罪,量刑更重。企业还可能面临单位罚金,直接责任人被吊销会计资格。
- 行业与监管趋势:近年对财务造假的打击趋严,典型案例显示司法机关会综合民事、刑事手段追责,尤其严惩主谋及协助造假的中介机构。企业合规整改或可减轻处罚,但故意隐瞒将加重后果。
总结:做假账的法律风险极高,刑期与金额、税额占比及整改态度直接相关。企业应严守财务合规,遇问题主动配合调查,避免刑事责任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