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个人或单位通过做假账逃避纳税的刑事责任与金额及占比直接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
基本判定标准
-
个人犯罪 :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10万元)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
单位犯罪 :对单位判处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同样适用上述刑罚。
-
-
300万元金额的判定
-
假设300万元为逃避税款金额,需结合应纳税额占比判断:
-
若300万元占应纳税额≥10%(即应纳税额≥3000万元),则符合个人犯罪“数额巨大”的标准,可能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若占比不足10%,则可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会计资格等)。
-
-
-
其他相关责任
-
行政责任 :包括单位罚款(5000-10万元)、直接责任人罚款(3000-5万元)及会计资格吊销。
-
国家工作人员 :还可能面临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
结论 :若300万元逃避税款占应纳税额10%以上,个人可能因“数额巨大”被判刑;若占比不足10%,则不构成刑事犯罪,但需承担行政责任。具体判决需结合案件细节由司法机关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