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由原国家经委首次发起,旨在解决当时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短板问题,每年9月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质量提升行动,成为推动全民质量意识的重要载体。
1978年6月24日,原国家经委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通知》,明确将9月定为质量专题活动月。同年8月31日,国务院7位副总理出席首次全国“质量月”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标志着活动正式启动。早期活动以“背废品”“部长站柜台”等特色形式深入基层,直接收集质量问题并整改。1979年起增设国家产品质量奖,至1984年连续举办7届后暂停统一部署,但质量提升工作持续开展。1997年,随着《质量振兴纲要》颁布,活动恢复全国性统一组织,并延续至今。
质量月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涵盖政策宣讲、质量竞赛、专项检查等。近年来,活动联合部门已扩展至市场监管总局等27个机构,2024年主题为“加强质量支撑 共建质量强国”。其国际影响力同样显著,日本(1960年)、美国(1988年)等国家后续也效仿开展类似活动。
这一持续46年的全国性活动,见证了中国从质量振兴到质量强国的历程,至今仍是企业提质增效、全民参与质量建设的关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