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安全月活动始于1980年,旨在通过集中宣传强化社会安全生产意识。关键亮点包括:首次全国性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制度化、主题随社会发展动态调整、从单一宣传到政企民协同参与的体系化升级。
分阶段来看,我国安全月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80-1991年),国家经委等十部门联合发起首个“全国安全月”,主要针对工矿企业事故频发问题,通过张贴标语、安全检查等基础形式提升劳动者防护意识。第二阶段(1991-2001年),因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暂停统一活动,但北京、上海等地保留区域性安全宣传周。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国务院正式确立每年6月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全民参与”模式,2023年活动覆盖超8000万人次,实现安全知识竞赛、VR事故模拟等数字化创新。
当前安全月已形成“1+N”长效运行机制,即1个月的集中宣传配合全年持续性安全专项行动,推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完善。最新迭代方向包括:融入新业态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如网约车、外卖配送)、推广智能监测设备应用、建立企业安全信用评价制度等。建议个人关注属地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主题活动,企业可利用安全月契机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