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老古堆遗址是安徽省临泉县境内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 以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及青铜文物著称,兼具历史价值与民间传说色彩。 遗址位于流鞍河南岸,现存高台地仍高出地面约13米,1983年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因出土西周陶甗、汉代铜洗等珍贵文物引发关注。
-
历史与考古价值:遗址核心区为原始社会村落,出土石斧、石锛、骨针等生产工具及陶方鼎、陶纺轮等生活器具,证实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遗存中发现的楚金币、青铜剑等,进一步揭示其作为区域文化枢纽的地位。2017年考古勘探纠正了“文王十子墓”等误传,明确其新石器时代起源。
-
地理与保护现状:遗址原规模庞大,因流鞍河冲刷与农耕取土逐渐缩小,现存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20米。国务院将其列为重点文保单位,但自然侵蚀与人为活动仍威胁遗址保存,需加强保护措施。
-
文化传说与民俗:民间称其为“沈子墓”,相传与周文王之子聃季载相关,衍生“借碗碟”传说——村民曾通过祭祀向遗址“借用”餐具,贪念导致灵异消失。此类传说虽无考古依据,却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
-
旅游与教育意义:遗址毗邻姜子牙公园等景点,可联动开发文化研学路线。出土文物如国家一级文物西周陶甗、二级文物汉代铭文铜洗,具备博物馆展示与历史教育价值。
临泉老古堆遗址是探索中原文明与淮河流域文化交融的关键实证,未来需平衡保护、研究与文旅开发,让这一“活态历史”持续传递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