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花鼓灯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
历史渊源
-
起源与传说:
- 花鼓灯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认为它起源于夏代,与大禹治水和他的妻子涂山氏有关。
- 另一种说法是花鼓灯在宋代已经在淮河流域的颍上、凤台、怀远一带流传,被称为“合生”,是花鼓灯的始祖。
-
发展与繁荣:
- 在清朝年间,花鼓灯在颍上地区已经比较盛行,被称为“红灯”,由灯班子表演,锣鼓伴奏。
- 清代末期,颍上花鼓灯艺人唐佩金自编花鼓灯舞蹈、灯歌,丰富了花鼓灯表演的内容和形式。
- **战争后,花鼓灯艺术受到影响,但在社会历史浪潮影响下,花鼓灯表演更加具有针对性,反映时代的心声。
-
现代传承:
-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艺术迎来了高峰期,花鼓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 2006年,颍上花鼓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艺术特色
-
表演形式:
- 颍上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
- 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地方特色浓郁。
-
人员分工:
- 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
- 根据分工的不同,“鼓架子”又可分为“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和“伞把子”等。
-
伴奏乐器:
- 常用鼓、锣、镲、小锣等四件,锣鼓经无谱,大多即兴变奏,随舞蹈变化而变化。
-
道具服装:
- 道具多为伞、扇子、手帕等,服装鲜艳,富有地方特色。
传承与创新
-
传承人:
- 颍上花鼓灯有多位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如陈玉华、曹树芝等,他们为花鼓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
创新发展:
- 颍上花鼓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如加快动作节奏、增添管弦乐伴奏、服装道具简约化等,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 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还与学校合作,设立花鼓灯专业,为花鼓灯的传承培养人才。
国际影响
-
国际交流:
- 颍上花鼓灯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如在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演出,获得了国际奖项,展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
文化名片:
- 颍上花鼓灯作为阜阳乃至安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
颍上花鼓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