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灯是安徽淮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舞蹈,以锣鼓歌舞为核心,融合武术、杂技等技巧,具有热情奔放、刚健朴实的艺术风格,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
表演形式多样
分为文场(以唱为主)和武场(以舞为主),通常以热闹的武场开场,男女角色“鼓架子”和“兰花”通过《抢扇子》《抢板凳》等节目展现高超技艺,动作刚劲有力且充满杂技性。 -
角色与道具特色
男角“鼓架子”舞姿豪迈,女角“兰花”轻盈洒脱,道具包括扇子、手巾、花伞等,表演中融入“簸簸箕”“十字步”等独特招式,乡土气息浓郁。 -
音乐与节奏鲜明
伴奏以锣鼓为主,曲调丰富多变,节奏激昂时如疾风骤雨,舒缓时婉转柔美,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 -
文化内涵深厚
起源于明代,与凤阳花鼓戏、花鼓并称“凤阳三花”,反映了淮河农民的劳动生活与节日庆典,兼具娱乐性和民俗研究价值。
凤阳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生命力,成为中华传统舞蹈的瑰宝,至今仍在民间节庆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