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花鼓灯是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艺术,其本质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本质属性
-
综合性艺术形式
颍上花鼓灯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及情节性表演于一体,是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东方芭蕾”和“淮畔幽兰”。
-
历史渊源
起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为中心的播布区,具有700余年历史。
二、核心特点
-
艺术风格
-
舞蹈特征 :动作热情奔放、节奏紧促有力,架势变换频繁,场面热烈欢腾,体现淮河人民倔强、剽悍的性格。
-
唱腔与表演 :唱腔粗犷高亢,情绪欢快激昂,表演包含“大花场”(集体情绪舞)和“小花场”(双人/三人情节舞),如《抢手巾》《抢板凳》等。
-
-
表演结构
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和后场小戏组成,主体为舞蹈,锣鼓队(武场)通过击打鼓、锣、镲等乐器营造氛围,技法多样(如重击、轻敲、闷声等)。
-
地域特色
颍上地区风格质朴严谨,凤台地区注重情感刻画,怀远地区动作轻捷矫健,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
-
文化价值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也承载了深厚的地域文化记忆。
三、社会影响
颍上花鼓灯通过国际艺术交流和现代演出(如在上海的展示),扩大了影响力,成为传播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