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花鼓灯是源自宋代淮河流域的汉族传统舞蹈,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芭蕾”。其起源传说与大禹治水相关,历经元明清发展成型,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大花场”“小花场”等独特表演形式展现淮河文化精髓。
-
神话传说与历史渊源
相传花鼓灯始于夏代,为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望夫成石”的传说,后人以锣鼓舞蹈表达缅怀。宋代文献《凤台县志》明确记载其流行于蚌埠、怀远一带,明清时期通过庙会表演形成系统艺术形式,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曾以诗词赞叹其舞姿。 -
艺术特色与表演形式
花鼓灯包含400多个舞蹈语汇和50多种基本步伐,核心表演分为“大花场”(集体情绪舞)、“小花场”(双人抒情舞)及融合武术的“盘鼓”。男角“鼓架子”与女角“兰花”通过扇子、手绢等道具,展现刚柔并济的淮河风情,典型动作“三掉弯”体现东方舞蹈的“S”型韵律。 -
文化传承与现代挑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蚌埠花鼓灯迎来“千班锣鼓百班灯”的鼎盛期,涌现冯国佩等名家。但当前因城市化冲击和传承人老龄化,原生形态濒临消亡,急需保护。其音乐、舞姿保存了淮河流域的生活记忆,是汉民族舞蹈的活态遗产。
作为淮河文化的瑰宝,花鼓灯不仅承载历史,更需当代人关注与传承,让这一“东方芭蕾”继续舞动于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