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扇子的拿法讲究“稳、活、美”,通过虎口夹扇、三指提扇等手法,结合拧倾体态与八字绕腕,展现“溜得起、刹得住”的独特韵律。 扇子不仅是道具,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如遮阳扇的端庄、飘扇的灵动,均需手腕松弛与肘部配合,突出农耕文化中女性的柔美与力量。
-
基础拿法
- 虎口夹扇:拇指与食指夹住扇柄,其余三指自然弯曲,类似兰花掌,适用于遮阳扇等动作,要求扇面端平与视线配合。
- 三指提扇:拇指、食指、中指捏扇角,如飘扇时划八字轨迹,扇叶始终对一点,强调腕部灵活与小臂带动。
- 扣扇:拇指托扇坠,四指扣扇骨,用于快速开合动作,需指尖发力确保稳定性。
-
动作与情感表达
- 遮阳扇:扇面平置头前,身体前倾目光随扇,表现劳作中的含蓄美。
- 舀扇:手腕外翻扇面,配合转身动作,模拟舀水场景,体现生活化叙事。
- 摆扇换扇:快速外旋开合,结合手绢绕花,展现欢快节奏,突出“刹住不断线”的动律特点。
-
风格融合
安徽花鼓灯扇法融合南北特色,既有南方“文扇”的细腻(如抖扇、抛扇),又有北方“武扇”的力量感(如劈扇、扫扇)。例如“端针匾”动作,小臂贴扇面摆动腰肢,兼具端庄与洒脱。
掌握扇子拿法的核心在于“以扇传情”,通过反复练习体味手腕的松弛与力度的收放,方能展现花鼓灯“刚柔相济”的艺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