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的理论最低时延可达1毫秒(ms),这是其革命性突破之一,尤其在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场景下实现。 实际应用中,空口时延通常在1-10毫秒之间,远低于4G的30-50毫秒,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交互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5G低时延的实现依赖于多项核心技术:
- 物理层优化:采用超短帧结构和微时隙调度(如0.125ms时隙),结合高频子载波间隔(如120kHz),大幅缩短信号处理时间。
- 协议层改进:取消数据包顺序传递限制,允许后续数据包无需等待重传即可递交,减少排队延迟。例如,RLC层通过乱序递交机制降低平均时延。
- 网络架构革新:核心网下沉(边缘计算)和CU/DU分离部署减少传输路径,结合本地分流技术,端到端时延可控制在5ms以内。
影响时延的关键因素包括网络负载、信号质量及设备性能。例如,毫米波频段虽能实现1ms时延,但覆盖范围有限;而Sub-6GHz频段在密集城区可能因干扰导致时延波动。URLLC业务通过抢占式调度和高优先级传输保障可靠性,但需牺牲部分频谱效率。
未来,随着R18标准对全双工技术的引入,上下行同频传输将进一步压缩时延。对于普通用户,5G的低时延意味着更流畅的云游戏和8K直播;对工业场景,1ms级响应使远程机械控制成为可能。选择5G服务时,需结合具体场景权衡时延与覆盖需求,例如自动驾驶需部署专用基站以确保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