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助理全科医师的执业范围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涵盖常见病诊疗、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转诊协调及基础医疗操作。他们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开展工作,是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在疾病筛查、健康干预和连续性健康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临床诊疗方面,执业助理全科医师可处理感冒、腹泻、高血压等80%以上的社区常见疾病,包括初步诊断、开具基础药物处方和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复杂病例,需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上级医院,例如疑似肿瘤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他们的诊疗行为需严格遵循《全科医疗诊疗规范》,并定期接受执业医师的病例审核与指导。
预防保健服务包含三大核心板块:一是疫苗接种与儿童保健,如新生儿访视、计划免疫执行;二是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针对吸烟、肥胖等健康风险因素开展社区讲座或个体化指导;三是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包括孕产妇产前检查、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等。需特别注意的是,他们不能独立开展侵入性操作,如妇科宫颈筛查取样需在执业医师监督下完成。
慢性病管理方面,执业助理全科医师负责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健康档案,实施季度随访、用药调整和并发症监测。在偏远地区,他们还承担着家庭病床管理职责,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患者测量血压血糖,并通过移动终端将数据实时上传至区域医疗平台。对于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等复杂情况,必须与执业医师进行联合研判。
医疗协作体系要求其具备双重能力:一方面要熟练使用区域分级诊疗平台,准确填写转诊单并跟踪后续治疗进展;另一方面需掌握急救技能,能独立完成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基础处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配合开展消杀防疫工作。执业范围明确限定不得开展手术、麻醉、放射治疗等专科性操作。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执业助理全科医师的处方权受注册机构限制,跨机构执业或开展非备案项目均属违规行为。患者在基层就诊时,可通过查看医疗机构公示的《医师执业证书》副本,核实其注册类别和执业范围,确保获得合规的医疗服务。建议慢性病患者与签约的全科医疗团队保持固定服务关系,以保障健康管理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