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裁员潮中,有些员工因为各种原因更容易被公司优先考虑裁掉。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职场人士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成为裁员的首选对象。
工作年限短的员工
合同期限短
工作年限短且快到合同期限的员工因为公司付出的代价最小,从裁员角度来看是最划算的。这类员工通常没有太多的公司投入和资源,且在合同到期后可以被轻易替换,因此成为裁员的首选。
新入职员工
新入职的员工往往处于公司的考察期,工作表现和适应能力还未得到充分验证。他们的离职对公司的实际影响较小,且解雇成本较低,因此容易被裁掉。
不爱交际的老实人
缺乏社交
那些不爱交际、只会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在领导眼中存在感低,不是领导圈子内人,容易成为裁员的首选。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交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些员工在裁员时往往被忽视,成为最容易被牺牲的对象。
不争取权益
老实人常常逆来顺受,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益,导致在裁员时无法有效争取到保护。这种被动态度使得他们在裁员时更容易被公司选择裁掉。
高薪低能的管理层
缺乏竞争力
缺乏竞争力且领着高薪的管理人员,在基层员工大量被裁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些管理层通常没有掌握核心技能或资源,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在裁员时容易被优先裁掉。
管理不善
即使能力强但管不住的管理者,也可能因为难以管理而被裁掉。管理能力强的员工即使业绩好,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因为影响团队效率而被裁员。
实习生和文职岗
影响小
实习生和文职岗位的员工通常在公司影响力链条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贡献有限。他们的离职对公司的实际影响较小,且企业不会因为裁掉几个实习生而影响内部士气,因此容易被裁掉。
难以量化贡献
文职人员在很多公司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尤其是在强调效率的公司文化下,贡献难以量化。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在裁员时更容易被优先考虑。
裁员时,公司通常会考虑多种因素来决定优先裁掉哪些员工,包括工作年限、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职场人士提前做好准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社交能力,避免成为裁员的首选对象。
裁员时,哪些员工会被优先留下?
在裁员时,以下几类员工通常会被优先留下:
-
与单位订立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这些员工通常已经为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他们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也是企业宝贵的资产。
-
与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意味着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劳动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员工:这类员工因家庭负担较重,一旦失业将对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法律应给予相应保护。
-
在关键项目中为公司展现自身价值的员工:在裁员时,那些在关键项目中表现出色、对公司有重要贡献的员工也更容易被留下。
-
具有特定专业技能的员工:在某些情况下,拥有企业所需的关键技能或专业知识的员工也会被优先考虑留下,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
裁员补偿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有何区别?
裁员补偿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在适用条件、计算标准、法律性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1. 适用条件
- 裁员补偿:适用于用人单位在合法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如经济性裁员、协商解除等。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在这些情况下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适用于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应支付赔偿金,标准为经济补偿金的二倍。
2. 计算标准
- 裁员补偿:经济补偿金的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半年按半个月计算。月工资基数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且不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赔偿金为经济补偿金的二倍,即“2N”。计算方法与经济补偿金相同,但金额是其两倍。
3. 法律性质
- 裁员补偿:具有补偿性质,是对劳动者在劳动关系解除后的一种经济补助,旨在帮助劳动者过渡到新的就业状态。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具有惩罚性质,旨在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同时弥补劳动者的损失。
4. 不能同时适用
-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支付了赔偿金后,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两者不能同时主张。
裁员过程中如何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裁员过程中,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1. 确认裁员是否合法合规
- 裁员条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企业裁员需满足破产重整、经营严重困难、技术革新或客观经济情况重大变化等条件,并提前30天向工会或全体员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报告劳动行政部门。
- 禁止裁员情形:某些员工不得裁减,如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工伤或职业病医疗期内的员工,以及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退休不足5年的员工。
2. 争取合法经济补偿
- 补偿标准:经济补偿金按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计算(超过6个月按1年算)。若公司未提前30天通知,需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
- 违法裁员赔偿:若公司裁员程序不合法,员工可要求双倍经济补偿金(2N)。
3. 收集证据
- 保留文件:保存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记录、裁员通知等文件。若公司口头裁员,要求出具书面文件或录音录像留存证据。
4. 协商谈判
- 与公司协商:与公司协商补偿方案,争取N+1或更高补偿,如未休年假折算工资、年终奖等。要求公司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注明非个人原因离职。
5. **途径
- 劳动仲裁:若公司拒付补偿或程序违规,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时效为离职后1年内。
- 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满,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
6. 注意事项
- 谨慎签署文件:不要轻易签署“自愿离职”协议,否则可能无法获得补偿。
- 了解自身权益:熟悉《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确保在裁员过程中不被侵犯。